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:品牌出海BrandGlobal
在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过程中,美国市场一直是众多出海企业的必争之地,不过最近,某些行业人士观察到宏观加息以及中美脱钩的大环境后,认为美国陷入到了一种温和衰退的境地。这时,从最近持续引起关注的AI技术创新推动的市场变革来看,可持续发展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。
然而在中美经济关系不确定等局面下,众多创业者以及出海企业依然面临出海美国的战略规划、品牌建设、组织发展、市场本土化等难题。
1、浩方集团副总裁雷平
2、嘉程资本创始合伙人李黎
3、元璟资本合伙人王琦
4、红竖琴合伙人兼副总裁徐丹
分享了出海的宝贵经验和见解,并为创业者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建议。【点此进入跨境名人堂,了解更多老板创业背后的故事】
问:对于创业者来说,2023年是否是进入美国市场的合适时间点?
雷平:在这样一个处于变局的环境下,创业者和企业应该认真看一看市场的机会,包括细分用户市场、产品服务的竞争力、资源杠杆的有效利用率,这其实也是一个再次调整和转型的机会。在危机环境下,找到突破之路,才是有效路径。
李黎:从整体环境上看,我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正在迎来第三次机会。
第一次机会是中国制造的优质商品凭借供应链优势出海到全球,第二次是移动互联网的全球化,这更像是一个迅猛的浪潮,从游戏到社交,再覆盖到各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。
到今天为止,第三次浪潮更加让人兴奋,这其中包括中国新兴供应链、新科技集群的向外输出。其实国内在高科技方面的人才储备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在这场新的浪潮下,我们应该用新眼光去看未来的世界。
王琦:任何时代都是机遇和压力并存。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,包括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、中美关系的不稳定、经贸波动等,这些在接下来几年可能仍然是不会改变的事实。
在这种环境下,我认为可以把中国企业分为三种情况,以及三种不同的应对方案:
第一类是已经把公司做到成熟阶段的创业者,这时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产品和业务是否适合走全球市场,尤其是北美市场。
我们手头接触的案例发现,中国企业家已经把眼光放得非常远,在存量市场竞争时,也在寻找增量的机会。
第二类是没有创业正在找方向的创业者,我认为他们可以考虑去海外找机会。
中国的一些行业诸如供应链和互联网产品创新等,在全球有很大的优势。我们熟知的有TikTok、TEMU等,已经在北美如火如荼地发展,中国的游戏产业做本地化调整后,把最强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到海外,也有很大的机会。
第三类是具有强大供应链优势的企业,他们可以结合美国的需求,做本地市场的产品设计和耕耘,以及本地的品牌运作。
当然从法律法规和IP各方面来讲,美国创业的环境和国内相比有很大不同,所以在海外创业时,需要遵守当地的习俗甚至是宗教,这也是需要慢慢适应的。
徐丹:从我接触的客户来看,他们有的在深入美国市场之前,会去当地住一段时间,了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,也有一些客户打算放弃美国市场,那这两类客户其实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、技术壁垒、供应链去评估,自己在美国市场是否有优势,以及自己拥有的这些资源放在其他市场是否还有机会。
问:中国企业到北美市场深耕后,和当地企业以及其他跨国企业相比,会有哪些明显的竞争优势和短板?
雷平:我们先来看美国市场的几个特点:
第一,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,即容量够大。当我们在没有容量的市场挖掘机会,难度是很大的。
第二,美国市场包容性比较好,这取决于当地全球化的程度、消费的层次感和跨越感,在这样的市场上很容易找到细分点。
第三,美国人鼓励创新,也就是说,当地市场的消费群体很容易接纳任何的创新点、优化点、改善点,这也意味着,他们会容忍企业的试错。
所以无论是出海还是全球化,美国市场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接下来就涉及到进入市场后如何做的问题。
我引导过很多外贸工厂,这些工厂多年来持续为美国市场供货,他们的优势在于可以很快完成产品的制造、品质管理、交付这些环节,相应的短板是在完成每次交付之后,品牌和用户并不属于他们。
我们为这些外贸工厂打造的方式是,用互联网的方式抓住用户和场景,深切感受到用户体验过程中的问题点、优化点,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差异化,毕竟创新要基于对用户理解。
之后再定义品牌价值,结合对本土化的理解,这个思路也要利用互联网和线上渠道,做快速迭代优化。
当然,实践不是设想,而是不断调整,最终节省大量时间,并回归到消费者,围绕消费者不断优化产品服务,大方向是不会错的。
这个模式我认为是MVP的模式,是一个可以控制时间点、成本,且可快速验证和调试的过程。
李黎:比较难的一点是,企业要符合当地的法规和各种要求,特别是科技类的企业要拿到很多认证,包括质量认证或是各垂类行业的认证。
不过在得到认证后也很容易在产业链上下游建立起信任机制。
王琦:其实中国人很适合做以运营为核心的生意,比如说生鲜、外卖。这些运营方面的生意是中国人在中国市场上卷出来的核心能力,是有机会去打全球市场的。
相应的,中国企业可能并不适合去做完全以品牌营销见长的产品。特别是在对美国市场进行洞察后,我们可以发现,美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和忠诚度更高,中国企业要撬动一个新品牌,机会在于新品类,而且背后一定要有一个迭代的技术,能够支撑这个新品类。
我们能看到的典型案例就是对新能源的运用,中国的电动车在全球市场有极大的竞争优势,在这个领域,有机会打造中高端产品。
但是一旦缺乏技术支撑,比如说在化妆品、食品领域,中国人要从0到1打造一个能进入美国家庭的品牌公司,这个难度要比以科技为主做迭代产品的难度更大。
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,进入美国市场之前要仔细分析自己长短和利弊,用优势去撬动市场。
徐丹:毫无疑问的是,中国人卷向全球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、反应速度快,与此同时也有自己的短板,例如,深刻理解本地的文化、消费者习惯等,这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快速解决的。
问:制造业本身是以成本为导向的业务,但是这些企业在面向终端消费者打造品牌时,需求捕捉、产品定义、市场费用以及各项品牌资产经营,反而是他们最短板的地方,那么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要如何补全这些短板?
雷平:中国制造业最后还是在拼量拼成本,但是在把产品输送到全球的过程中,不触达消费者,甚至是不了解消费者,谈品牌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。
在转型的过程中,我们有几点是和客户一起做深度共创的,首先是数据驱动下的消费者洞察,其次是消费体验的全流程管理。
我们看到最普遍的是消费者从触达产品、使用产品、分享产品的全流程的闭环,但是到现在其实已经不能仅看重一个具体产品的功能性,还要考虑到这个闭环设计得是否完整。那么我们在和客户共创的过程中,就需要构建一个闭环的架构和模型。
模型在推进的过程中也是要分阶段实施的,毕竟一个项目周期比较长,每个阶段在完成后都要快速复盘,去判断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表现力,是否值得继续投入。接着持续调整产品线、定位点,甚至是目标客户群体,每一个阶段都是不断迭代的过程。
比如说做户外产品、家电或是新能源,每个赛道消费者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,我们也会启动微众筹、微调研、微迭代的方式和客户进行共创。
无论是模型还是架构,主要目的都是快速迭代,因为在一年四个季度里完成的四轮迭代,和全年只进行一次迭代得到的成果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同时,我认为制造业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跟踪消费者购买链路的有效途径,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迭代、调整优化,并进行突破。
问:对于那些在真正意义上完全全球化的创业者,他们身上具体什么素质?或者说什么样的创业者能够吸引投资机构去投资?
李黎:在出海市场上还有一个反向供应链的机会,即made for China,比如说从全球各地整合比较低价的且具有供应链优势的,无论是商品或者服务向中国市场提供,最为常见的就是椰树牌椰汁,通过反向进口在中国打出了一片天。
所以创业者首先要有全球化的视野,且能够理解当地的文化。其次,这个创业者在看到机会时,不会用想当然的逻辑,而是了解这个行业的创新精神。
问:中国AI行业的创业者,在全球竞技舞台上有什么的机会和挑战?
王琦:AI这股潮流至少是移动互联网等级的大潮,只是现在还处于早期。未来的模型或者是说底层的模型,并不会稀缺,也可能会涌现出大量垂直类的中模型或者小模型,并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。
中国创业者很适合结合一些工作场景或者生活场景,做深度开发,美国人在那些底层的AI模型上可能会有一些优势,但是一旦结合到垂直应用,中国人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。
所以在AI模型层面,垂直类的中小模型将来会有很大的市场机会。
另外,在教育和游戏两个方向上,AI有很大的机会,因为这两个行业已经和AI有深度结合,比如说用AI的虚拟人进行教学,现在面临的是知识课件输入、训练模型以及针对各个学科和各个市场做个性化定制的难点。
问:出海企业到美国市场拓展渠道,应当遵循当地哪些规则,哪些渠道是企业一定要深耕下去的?
徐丹:首先就是当地的法律法规,这是第一要素。
整个渠道的搭建,其实没有特定的秩序顺序,应该看自己所在的类目行业,以及适合自己的渠道。
我见到很多企业是先2C再2B,或是先2B再2C的,甚至是很多工厂先做ODM再做品牌的,大家都在选择合适的平台和营销渠道。
封面图源/图虫创意